“简历要体现几项硬指标——院校、大学生应该考下来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、专业课成绩,再加上一两项比较有含金量的证书或者实习。”上海某企业HR姜女士坦言,招聘时对应届生其实没有过高期待,“这些认真写清楚了,也就一页纸。”
她更想强调的是,作为“过来人”,大学里面的游戏规则HR都懂。“不要想着糊弄我们,比如不要把发传单、超市收银等打工经历用故作专业的名词包装成社会实习;只是打杂、参与的活动,不要模糊地把自己描述成主办者;比起综合排名,我们更想知道剔除掉社会实践、德育等各种加分后的专业排名。”
有时候考太多互相没有关联的证书,在HR们看来反倒不是优点。江苏康缘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周晓峰认为,这是应聘者对自己的兴趣点考虑得不清楚。 “这个都不确定的话,后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肯定会有问题。”而在简历上罗列不必花费心血,随手就能拿到的证书,会给人以没有“真材实料”的印象。“像普通话之类的就不要往上写了,一说话自然会有所判断嘛!”
经常跳槽会令人存疑,一个岗位做六七年也会打个问号
筛选简历时,HR们并不避讳自己对院校的优先关注。“为了避免争议,招聘的时候不会写要求985、211。”姜女士透露,“但确实不能是我们没有听说过的学校。”周晓峰将之解释为概率,“不能说差学校就没有好学生了,只是好学校从整体而言,优秀学生的比率大一点。毕竟招聘的时候没有办法把一个人百分百地判断准确,某种程度我们会倚赖这种概率。”
此外,社团活动也颇受HR关注,周晓峰认为学生的沟通能力、组织能力、计划性与执行性均可以从中得到锻炼。“但我们发现很多简历里,学生会把自己描述为副主席、主席、部长……接下来又经不住问询,这方面还存在着诚信问题。”
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的人,过往公司和职位、工作业绩等最受HR关注。稳定性方面,干一两年就走、经常跳槽的应聘者会令人存疑。“如果只有半年、一年,接触到的流程可能还不完整。比如我们做绩效经理,从开始到最后被评估,整个过程是以年为单位的。”但“太稳定了”反而又不好,周晓峰表示,如果一个人在某岗位做了六七年,没有任何变化,对其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会打一些问号。“某个职位所能涵盖到的视野是有限的,一直没有升上去,不利于增强新的能力。”
除了专业领域内的考察,总有那么一些问题在各种“应聘攻略”中提及率很高。而自以为讨巧的答案,未必是HR希望听到的。
诸如“怎么评价自己”、“你的优点/缺点”等问题,常有应聘者皱着眉头“反省”自己的完美主义。“我一听就觉得火大”,姜女士止不住笑,“别太虚伪,试图把一个优点包装成缺点,大家都听得出来。但也别太‘实诚’,你来应聘销售,说自己沉默寡言不擅长与人沟通,那咱还有得聊吗?”她建议,说一个确实是缺点的缺点,但不属于“性格硬伤”范畴,并跟着谈谈正在或者今后将为克服这个缺点做怎样的努力。
而周晓峰已经渐渐摒弃了这些问题,“我们曾经问过,但觉得效果不好,比较容易掩饰和撒谎,得不出非常有价值的东西。”现在他更愿意根据岗位与所需要的能力,让应聘者讲述具体的事件。“比如面试应届生时,对方说曾经举办过演讲比赛。会让他讲从开始的组织、中间的过程、资源的整合,到最后成果完整一套。比如他说自己沟通能力不错,会让他举个例子。再追问如果对方不认可你的看法,要怎么跟他沟通等。”
给自身“要价”,不必搞得遮遮掩掩
对于如何回答“你的理想薪酬是多少”,网络上也存在不同争议。有人搬出自己“压箱底”的答案——“当然越多越好了,可我知道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薪酬结构,我会遵守这个结构的。我期望是与我的能力、经验、表现相匹配。我想一进来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不去想其它的。”得到不少称赞的同时,也有人不以为然。 “直接说就好了,何必浪费大家时间呢?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子,要么说明你不懂行情,要么说明你没有自信,又或者二者皆全。”
在周晓峰看来,如今招聘谈薪酬,不用搞得遮遮掩掩。“如果大家谈得很好,但薪酬一直迟迟不谈,到了最后很满意要发offer的时候,薪酬跟他的要求差特别大,那就是浪费双方的时间了。”为了更有效率,往往一开始甚至填表的时候,他便会让应聘者直接写明自己的薪酬期望。
个人业务代理、个人社区合作等